來看一下內文的 HTTP/2 Prioritization1.
然後直接擺各家的頁面速度還蠻直接的w
用這個 logo 沒問題嗎?
IE 11 和 migration 版大概要年底,router/vuex 也還在 beta,所以真的要升級也是年底的事了。
我猜 IE 11 加回去,下載大小又會變回來 = =
基本上新設計的 date API 多半都有 Java8 time API 的影子 -- 分為機器產生的絕對時間和人使用的曆法時間
Absolute -- Java 8 Instant
DateTime -- Java 8 LocalDateTime
不過沒看到相對應的 ZonedDateTime 或是 OffsetDateTime,只有轉 string 時才會出現。
這個嘛... 我猜未來 proposal 會加上去吧,而且 Absolute
這個字大概會被改掉,因為明明文件裡就一直出現 instant
這個字。
TDD 很好;但寫 React 怎麼做開發者測試(乃至於 TDD)又是一回事...我會覺得目前沒有好答案啦。
現在常見的做法大概分成兩種:
用 enzyme 的 shallow 測單個 component 的 render、不執行下層 component 的 render。 類似 mockist 的做法,寫起來很快,但問題是重構、改寫 component 的時候,整個測試會爛掉、或是發生「明明下層 component props 改了,但是這一層的測試卻依然通過」的事情(因為 shallow 只能測是否傳入特定的 props 給下一層)。 另外 React 官方已經棄用 shallow 了,useEffect/useContext 的 hooks 在 shallow 不起作用。只能等待 enzyme 把 shallow renderer 收進去跟改寫: issue1
用真正的 React mount component 測輸出的 DOM。也是這篇文章提到的 Kent C. Dodds 倡導的。屬於測結果而非狀態的做法。理論上重構會比 shallow 穩定。 但是被測的 component tree 大起來的時候(例如要測上層 component 的邏輯),比較難 trace code。 需要做 api mock。一旦底層有 component 增加了 api 呼叫,測試也是整組壞掉。 更別說 apollo 的 mock provider 有多難用,一定要跑非同步,就只能 wait DOM 出現正確的狀態。
長期來看可能還是整串拿起來測比較穩定啦,但是就是很花時間...然後設計一改又要全部洗牌 XD